公司新闻

从“灰色制造”到“绿色发展”


重庆中材参天建材有限公司系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国非金属材料南京矿山工程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参天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7月合资成立的一家国有控股公司。

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2.6亿元,上交税收3145万元;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5.26亿元,上交税收7886万元;2020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2亿元,上交税收2970万元。

主营业务为建材销售,石灰石开采、加工、销售,商品混凝土销售、干混砂浆、营业性爆破资质四级的中材参天,如何在传统建材行业中实现转型嬗变?8月上旬,记者来到红炉镇会龙桥村干堰塘村民小组,一探中材参天从“灰色制造”到“绿色发展”之路。

修复矿山,企业旧貌变新颜

人们谈起建材骨料企业,总会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话语与之联系起来。

近年来,中材参天是如何旧貌变新颜?

中材参天总经理邹国斌说,2013年,整合后的企业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矿山修复方案和生产线升级技改方案。按照技改规划,企业不仅对生产线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升级技改,还对厂区道路进行了硬化,对厂区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绿化。为修复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在相关区级部门的指导下,5年多来,企业逐步对矿山环境进行了恢复治理。去年,为打造绿色矿山,中材参天成立了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组建了环境整治机械队伍和常年绿化人工队伍,践行“先规划再开采,边开采边治理”理念。

如今,在中材参天大峰公路旁的黄土坡上,天竺桂、香樟等树苗焕发出勃勃生机;曾经“伤痕累累”的采坑周边已是树木林立。

看着秃山复绿的景象,邹国斌说,为了改变过去私挖乱采、破坏生态的无序局面,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采取“采前制定环境治理方案,采中因地制宜修复生态”思路,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公司总厂绿色矿山于2018年12月通过验收,成为渝西片区第一家绿色矿山企业,率先实现绿色生产式厂区。

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体系

环保是第一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心所向。为有效降低厂区噪音和粉尘,早在2016年,中材参天便在红炉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决定打造绿色环保砂石骨料生产体系,走“智能 环保”发展之路。

2017年,中材参天投资1.8亿元,全封闭、低噪音、无粉尘,最大每小时产能达1000吨的环保型、智能型建筑骨料生产技改线破土动工。经过近一年的组织施工,1000吨/小时智能化骨料加工生产线于2018年6月底联动试车,进入试生产阶段。这条实行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环保型、智能型骨料生产线的投入使用,不仅减少了企业人力的投入,还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引起的工艺失误,仅维修费用一年就可节省380万元。

投入2670万元,进行防尘降噪。通过在生产车间安装24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脉冲式除尘机、对生产线采用彩钢全密闭防尘、对生产车间局部喷水降尘等手段,实现厂区生产无尘化作业。为减少破碎噪音,企业对一级破碎系统采用深埋地表下部的方式降噪。对工人的操作间采用双层防火夹心板密闭,减少噪音对工人的伤害。对厂区周边住房采用在四周堆土挡的方式,保证厂区噪音在55分贝以下。

投入1165万元,建设骨料生产线智能控制即DCS中控系统。每天,管理人员只需在中控室内轻点鼠标,便可通过电脑完成对生产线的每一台主机、辅机的控制。若遇异常情况,还可及时将生产线关停。企业负责人也可通过智能视频系统远距离(无需到现场巡查)实时掌握各个区域的生产状况。这种管理模式的运行,在当时重庆市建材行业当属首家。

邹国斌说,目前,公司有矿山采掘、运输设备32台套,智能、环保型骨料生产线3条。2017年至2019年,公司共投资2.6亿,着力打造了智能、安全、环保、高效的双转子制砂、改型立磨制砂生产线,实现节能、减排、降噪、智能控制。通过深加工的特制机制砂、精品机制砂,不仅解决了高铁、装配式建筑、高层建筑等高标号砼、干混砂浆用砂难而贵问题,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公司建立了适应现代企业运营的管理团队和产品营销网络及售后服务体系,公司产品占据永川、大足、铜梁、荣昌等多个区县市场。

“绿色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邹国斌欣喜地说,中材参天骨料生产线通过智能型技改,企业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公司纳税信用A级,2018—2019年被永川区政府授予工业突出贡献奖,2020年被永川区政府评为永川20家成长型企业之一,公司连续5年被永川区应急管理局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下一步,企业还将投入2亿资金,高标准持续打造绿色矿山,推行全智能加工生产系统,让企业效益和生产效率更高,发展路子走得更远。